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

【奈良】長谷寺

2011/5/19-2011/5/23 關西自由行5日,住大阪4晚

2011/5/22
長谷寺位於奈良縣櫻井市初瀨川沿岸,是真言宗豐山派的總本山,寺內因一尊高達10米的十一面觀音立像而聞名。另外,寺內栽種各式的花,春天的櫻花、牡丹、茱萸、紫藤、杜鵑,夏天的繡球花,秋天的木槿、楓葉,以及冬天的寒牡丹,四季輪流綻放,也使長谷寺另有「花之寺」的別稱。

前往長谷寺最方便的方式就是搭乘近畿電車(近鐵)大阪線到長谷寺站,由於長谷寺站是小站,急行列車不停,所以最好先搭急行列車到櫻井站,再換乘普通車到長谷寺站。離開長谷寺車站就會看到一段往下的長階梯,兩旁也有一些具有歷史的民宅,由於往東就可以前往伊勢神宮,算是伊勢古道的一段而被列為歷史街道。

↑ 在櫻井站等普通車

↑ 長谷寺車站

↑ 車站前方有一段長長的下坡道

↑ 櫻井市初瀨是歷史街道之一

↑ 坡道旁的古老民宅

↑ 感覺蠻特殊的屋簷

↑ 往長谷寺的路標

經過初瀨川一直到長谷寺的這段路是長谷寺門前町(詳細說明PDF),兩旁都是些具有歷史性的老房子和傳統商店,也有一些神社和景點。傳說從前在初瀨川上游曾供奉一尊毘沙門天,後來雷神奪走這尊神像時,神像手上的寶塔掉到河川順流而下,最後停在此處,因此這地方便被稱為「泊瀨」,慢慢演變成「初瀨」(應該是日語的發音相同/似)。 註:日語的泊有停留之意,瀨則是指河灘。

↑ 好山好水的好地方

↑ 兩旁商店

↑ 很有古味的建築

↑ 可愛的人形偶

↑ 長谷寺名物?

↑ 房子的外牆貼著長谷室的海報

↑ 傳統手工豆腐店

↑ 傳統的食品店

在門前町的末段左轉前,有一間小型的寺院-法起院,此院被稱為長谷寺開山堂,寺內供奉著建立西國觀音三十三靈所巡禮的德道上人。據說此寺是德道上人晚年隱居之地,寺內有一尊德道上人的木雕像,還有上人御廟的十三重石塔以及上人的脫靴石,據說觸摸這塊石頭就可心想事成、萬事如願。

↑ 法起院門口

↑ 法起院的說明

↑ 小巧的寺院

↑ 本殿及納經所

↑ 集朱印

↑ 佛足? 

↑ 德道上人御廟及十三重石塔

從車站算起的話,大概徒步20分鐘的路程就可以看到長谷寺山門-仁王門,在此先付日幣500元的入寺費。
  • 開放時間:4-9月8:30-17:00,10-3月9:00-16:30 (牡丹開放期間7:00-18:00)。
  • 入寺費用:大人500元, 兒童250元 
↑ 長谷室前參道


↑ 仁王門,旁邊有入山收付處


↑ 遇到傾盆大雨

↑ 屋簷下方吊飾有導引雨水的作用

進入仁王門後,可以看到壯觀的登廊,因為長谷寺建在初瀨山的半山腰,所以要前往本堂就必須登廊而上,從仁王門到本堂的這段斜坡上,共計有399的石階,上方有木製屋頂覆蓋著,全長約196公尺,共分為三段,已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。此登廊是在1039年時,由春日大社的社司中臣信清為感謝觀音菩薩的靈驗,讓他從病中康復而捐贈,不過現在只有最上面的部份還保留當時的建物,下面兩段是明治年間修建的。

↑ 進入山門後便可看到木頂的登廊

↑ 登廊兩旁種植著成排的牡丹

↑ 彷彿無限延展的石階和廊柱

↑ 第二段石階

↑ 第二段與第三段之間

↑ 第三段石階較窄也較陡

登廊兩側栽種著 7000 株左右的牡丹花,在 4 月下旬到5 月上旬的賞花期間,群花怒放,爭奇鬥豔,非常的漂亮。可惜我到的時間已經是5月下旬,只剩下部份遲到的花還綻放著。

↑ 兩旁牡丹花

↑ 在雨中綻放的牡丹花

↑ 牡丹有花中之王之稱 

↑ 仍有少許綻開的牡丹花

↑ 通往茶屋的石階

長谷寺據說首先是在西元686年由道明上人建立三重塔,並案置銅板法華說相圖;後來在西元727年德道上人聖武天皇的詔命,安置了十一面觀音像並闢建長谷寺。現在長谷寺是真言宗豐山派的總本山,西國觀音三十三靈場的第8名所。早期人們盛行信仰觀音時,許多在京都的貴族和宮廷服務的婦女們都會到此參拜。

↑ 長谷寺鐘樓及本堂

↑ 長谷寺香爐及後方的愛染堂

↑ 納經所

平時人們可在本堂的參拜處,遠遠的向觀音像參拜(禁止拍照),但部份期間會有特別拜觀,讓參拜者可直接到觀音像的下方撫摸佛足進行參拜,但要另外支付日幣1000元。所謂的十一面觀音是密教的六觀音之一,又名大光普照觀音,據經典描述其面容是:「前三面作菩薩相,左三面作威怒相,右三面作菩薩利牙出相,後一面作笑怒容,最上一面作佛相,頭冠中各有化佛」。長谷寺的大觀音像高度包含光環的部份有12公尺,是日本最大的木造佛像,此觀音右手持錫杖和念珠,左手持插有蓮花的寶瓶,兼備了地藏與觀音的德行,被稱為「長谷型觀音」。

↑ 本尊大觀音參拜的入口(要脫鞋)

↑ 本殿的參拜處 (後方較暗處)

本堂建造在初瀨山山腰,像京都清水寺一樣,是以木柱搭建在懸崖邊的舞台造建築,造型獨特,以木造結構的建築規模來說,在奈良這一帶並不多見。本堂於西元1650年由德川家光捐獻而重建,站在外舞台上,可以將寺內的建築及附近的山景盡收眼底。(可惜我抵達時下雨,所以沒有冒雨站到外舞台上。)

↑ 本堂正面的舞台

↑ 與京都清水寺一樣的木造格式

↑ 在外舞台可以看到全寺建築

↑ 舞台後方的大悲閣

↑ 透過大悲閣用長鏡頭偷拍觀音像

↑ 遠方的五重塔

↑ 下方的石階參道

↑ 參道上方的鐘樓

↑ 再經由登廊離開

因為雨一直未停,而我又未帶傘,沒有再繞境內的其他景點就離開了;剛巧在山門參道前遇到計程車載客下車抵達,就搭了計程車返回車站,不必再爬坡到車站。

題外話:
據說離開長谷寺回車站的途中,在一個路口轉彎渡過初瀨川,可以到伊勢古道的小山路,沿著路走大約十分鐘到達山丘上,能夠眺望長谷寺全景。(可參考門前町PDF的地點A)

◎延伸資訊:
長谷寺站前步行地圖(PDF):http://www.hasedera.or.jp/2009/img/map_station.pdf
長谷寺官網:http://www.hasedera.or.jp/
法起寺官網:http://www.houkiin.or.jp/
泊瀨門前町再興協會:http://web1.kcn.jp/hase-monzenmachi/